引言:從傳統中醫角度看濕疹
濕疹,在中醫典籍中被稱為「濕瘡」、「浸淫瘡」或「血風瘡」,是一種常見且易反覆發作的炎症性皮膚病。它不僅帶來皮膚的紅腫、瘙癢、滲液等不適,更常困擾患者的日常生活、情緒乃至社交活動,對整體生活質素造成顯著影響。
整體觀念
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局部病變往往與全身臟腑功能、氣血陰陽的狀態息息相關。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,其狀態常被視為內臟健康的鏡子,所謂「有諸內,必形於外」。
藥食同源
基於「藥食同源」的理念,許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調整身體機能、防治疾病的功效。對於濕疹而言,飲食的影響尤為關鍵。不當的飲食習慣常是誘發或加重濕疹的重要因素;反之,合理的飲食調理則能輔助治療,甚至在預防濕疹復發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濕疹的根源:中醫病因病機詳解
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,其病理機制複雜,涉及體質、臟腑功能、外邪侵襲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。
內在因素
- 先天稟賦不足:個體的體質差異是發病的基礎。部分患者先天體質較弱,如屬過敏性體質(中醫稱為「特稟質」),對外界刺激或某些食物的耐受性較低。
- 脾失健運,濕從內生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運化功能失常,則水濕不能正常代謝,形成「內濕」。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礙氣機,鬱久可化熱。
- 血虛風燥:濕疹久不癒,反覆發作,或濕熱長期蘊結,易耗傷人體陰血津液,導致肌膚失於濡養,變得乾燥、粗糙、脫屑。
- 肝氣鬱結影響脾胃:長期精神壓力大、情緒抑鬱,可致肝氣鬱結不暢,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,導致脾虛濕蘊。
外在因素
- 感受外邪:風邪(瘙癢、遊走不定)、濕邪(水腫、滲液、病程纏綿)、熱邪(紅腫、灼熱、疼痛)等外邪侵襲人體。
- 飲食不節:過量食用辛辣燥熱、肥甘油膩、生冷寒涼、魚腥海鮮、甜食或「發物」,均易損傷脾胃運化功能。
- 環境因素:天氣劇變、接觸致敏原(花粉、塵蟎、化學清潔劑)、衣物材質不透氣等。
- 生活習慣:精神壓力過大、長期熬夜、過度疲勞、內分泌紊亂等亦可影響免疫及身體機能。
病機演變
濕疹的病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。通常是內因(體質、臟腑功能)與外因(外邪、飲食、環境)相互作用,導致風、濕、熱、虛等病理因素交織為患。
在整個病程中,「濕」邪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。它既可以是始動因素(外感濕邪或內生濕邪),也容易與其他病邪糾纏(如風濕、濕熱)。濕邪停留久,不僅會困阻脾胃陽氣,影響運化,還可能鬱而化熱,或進一步耗傷陰血,導致血虛風燥的局面。
濕疹的中醫辨證分型
中醫治療貴在「辨證論治」,只有準確辨證,才能制定出最適合個體情況的治療方案,包括精準的食療指導。濕疹常見的證型主要有以下幾種:
臨床表現
此型多見於濕疹的急性發作期或慢性濕疹急性加重時。發病迅速,皮損表現為片狀潮紅、腫脹、灼熱感,其上密集分佈丘疹、丘疱疹或水疱,滲出液多,常呈黃色黏稠狀,易糜爛、結黃痂。瘙癢極其劇烈,夜間尤甚。
患者常伴有心煩、口渴喜飲、身熱、大便乾結、小便黃赤等全身熱象。
舌脈特點
舌質偏紅,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,脈象滑數或弦滑。
治法
以清熱利濕、涼血解毒、祛風止癢為主要原則。
常見人群
- 急性發作期濕疹患者
- 本身體質偏熱者
- 飲食不當(嗜辛辣、油膩)者
- 暑濕季節易發作者
臨床表現
此型多見於濕疹的亞急性期或慢性期,發病相對緩慢,病程較長。皮損顏色多呈淡紅或暗淡不紅,腫脹不明顯,可見丘疹、小水疱,但滲液較少且清稀,或以皮膚乾燥、脫屑、結痂、粗糙肥厚為主。
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的症狀,如食慾不振、面色萎黃或蒼白、神疲乏力、腹部脹滿、大便稀溏不成形等。
舌脈特點
舌質多淡胖,舌體邊緣可見牙齒壓迫的痕跡(齒痕),舌苔白膩或白滑,脈象濡緩或弦緩。
治法
以健脾益氣、利濕化濁、佐以養血潤膚、祛風止癢為原則。
常見人群
- 慢性反覆發作濕疹患者
- 脾胃功能較弱者
- 飲食不規律或多食生冷者
- 梅雨季節、潮濕環境生活者
臨床表現
此型典型見於慢性濕疹階段,病程久,反覆不癒。主要特點是皮膚乾燥、粗糙、增厚(苔蘚樣變)、脫屑明顯,甚至出現角化過度或皸裂。皮損顏色多呈暗紅、灰褐或有色素沉着,滲液極少或無。
瘙癢劇烈,常呈陣發性,夜間加重影響睡眠。可伴有口乾咽燥但不欲飲水、頭暈眼花、心煩失眠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女性月經量減少色淡等血虛表現。
舌脈特點
舌質淡紅或更淡,舌體可能偏瘦,舌苔薄白或少苔,脈象沉細或細弦。
治法
以養血潤燥、滋陰熄風、祛風止癢為主要原則。
常見人群
- 病程久長濕疹患者
- 年長者或產後女性
- 營養不良或飲食偏好清淡者
- 秋冬季節易加重者
臨床表現
此型與血虛風燥相似,但陰虛內熱的表現更為突出。皮損同樣乾燥、粗糙、脫屑、皸裂,但觸之可能感覺灼熱,遇熱(如洗澡、曬太陽)時瘙癢或皮損會加重。
患者常伴有明顯的口咽乾燥、手足心熱(五心煩熱)、潮熱盜汗、失眠等陰虛內熱症狀。此證型可能由濕熱證久耗傷陰液,或長期過用苦寒燥濕藥物所致。
舌脈特點
舌質偏紅,甚至絳紅,舌苔少或無苔(光剝苔),脈象細數(快而無力)。
治法
以滋陰養血、涼血潤燥、祛風止癢為主要原則。
常見人群
- 久治不愈濕疹患者
- 更年期女性或體質燥熱者
- 長期使用苦寒藥物者
- 精神緊張、睡眠不足者
證型可能夾雜與轉化
臨床實踐中,單純某一證型的濕疹患者相對少見,更多情況是兩種或以上證型夾雜出現,形成虛實夾雜的複雜局面,如濕熱內蘊同時伴有脾虛,或血虛風燥夾雜濕邪未清等。
此外,濕疹的病程漫長且易反覆,其證型並非一成不變。隨著病程的發展、治療的介入、季節的變換或生活狀態的改變,證型可能發生轉化。例如,急性期的濕熱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逐漸轉變為慢性的脾虛濕蘊證或血虛風燥證。
這種證型的動態性、複雜性和個體差異性,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精確性要求。這意味著對濕疹的診斷和治療(包括食療)不能是靜態的、一勞永逸的。患者自身也應理解,食療方案可能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和身體反應進行調整,不能盲目照搬網上食譜長期使用。
飲食總則與戒口須知
飲食調護是中醫治療濕疹不可或缺的一環。「戒口」,即在治療期間或日常生活中避免進食某些可能對病情不利的食物,是中醫皮膚科常用的治療原則之一。其目的在於減少「發物」的刺激,避免助濕、生熱、動風或引發過敏,從而減輕皮膚炎症反應,為身體康復創造有利條件。
濕疹患者普遍需要避免的食物
辛辣刺激類
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芥末、生薑、生蔥、生蒜、洋蔥、咖喱、沙嗲、麻辣火鍋以及各種酒類。
這類食物多屬辛熱之品,容易耗傷陰津,加重體內的熱邪和風邪。
油膩煎炸類
油炸食品(炸雞、薯條)、肥肉、動物內臟、奶油製品等。
此類食物黏膩難消化,容易加重脾胃負擔,影響水濕運化。
海鮮類(發物)
蝦、蟹、蜆、蠔、帶子、蟶子等有殼海產,以及鰻魚、黃魚等無鱗魚。
中醫認為海鮮多為「腥發」之品,容易引動內風,誘發瘡瘍腫毒。
其他常見發物
牛肉、羊肉、鵝肉、鴨肉、乳鴿等紅肉或禽類,雞蛋、牛奶及其製品,竹筍、香菇、蘑菇、茄子等。
這些食物或偏熱助火,或含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。
生冷寒涼類
魚生、沙律,凍飲、雪糕、冰品,以及西瓜、苦瓜、青瓜、冬瓜(生用)、柿子等寒涼水果。
生冷食物易損傷脾陽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
甜食及加工食品
糖果、朱古力、蛋糕、餅乾、含糖飲料等,以及含添加劑、色素、防腐劑的加工食品。
中醫認為「甘能令人中滿」,甜食黏膩,容易礙脾助濕。
戒口的個體化與注意事項
個體差異
並非所有濕疹患者對所有「發物」都敏感。每個人的體質和過敏反應不同,導致濕疹發作或加重的食物也可能不一樣。建議患者留意自身反應,可以嘗試記錄飲食日記,找出真正對自己有影響的食物。
避免過度
盲目、過度地戒口並不可取。一方面可能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,影響身體健康,特別是對於本身體質虛弱的患者、兒童或長者,更應保證必需的營養。另一方面,過於嚴苛的戒口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,反而不利於病情康復。
輔助作用
戒口是濕疹綜合治療中的輔助措施,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(中藥或西藥)、針灸、外用藥膏等正規治療手段,也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。單純依靠戒口,往往只能減輕症狀,難以達到根治或長期穩定控制的目的。
分型飲食建議:度身訂造的營養方案
證型 | 宜食 | 忌食 |
---|---|---|
濕熱蘊膚型 | 冬瓜、綠豆、薏米、赤小豆、蓮子、苦瓜、黃瓜、西瓜、荸薺、蘿蔔等清熱利濕食材 | 辛辣、油膩、海鮮、甜食、溫熱水果(榴槤、芒果、龍眼) |
脾虛濕蘊型 | 山藥、扁豆、茯苓、芡實、紅棗、蓮子、粳米、南瓜、胡蘿蔔、白蘿蔔等健脾利濕食材 | 生冷、油膩、甜膩、過於寒涼的食物 |
血虛風燥型 | 黑芝麻、黑豆、桑葚、紅棗、龍眼肉、黑木耳、蓮子、核桃、燕麥、當歸等養血潤燥食材 | 辛辣、燥熱、刺激性食物 |
陰虛血燥型 | 百合、玉竹、沙參、銀耳、白木耳、豆腐、梨、百合、蜂蜜等滋陰潤燥食材 | 辛辣、煎炸、燥熱、刺激性食物、濃茶、咖啡 |
總的飲食基本原則
- 清淡為主:減少調味料使用,避免過度油膩、辛辣或甜膩。
- 均衡營養:攝取多樣化的食物,保證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的均衡攝入。
- 易於消化:多選擇烹調方法溫和的食物,如清蒸、水煮、燉煮,少選油炸、燒烤等方式。
- 適當水分: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,有助於排毒代謝,但避免過冷飲品。
- 個體化調整:根據自身情況和反應進行調整,不同證型、不同階段的飲食側重點不同。
藥食同源:食療常用中藥材介紹
「藥食同源」是中醫理論的重要概念,指許多食物兼具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,既可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,又能發揮治療疾病的功效。以下介紹適合各類濕疹證型的常用藥食同源材料:
清熱利濕類
薏苡仁(薏米、苡米)
性味:甘、淡、微寒。
功效:利水滲濕、健脾止瀉、清熱排膿。
適用證型:濕熱蘊膚型、脾虛濕蘊型。
食用建議:可煮粥、煲湯或熬水飲用,適量食用。
赤小豆
性味:甘、酸、平。
功效:利水消腫、解毒排膿、健脾益胃。
適用證型:濕熱蘊膚型、脾虛濕蘊型。
食用建議:煮粥、煲湯,或與薏米、綠豆等同煮。
綠豆
性味:甘、寒。
功效:清熱解毒、消暑解渴、利水消腫。
適用證型:以濕熱蘊膚型為主。
食用建議:煮粥、煲湯、做綠豆沙,夏季可煮綠豆湯飲用。
冬瓜
性味:甘、淡、微寒。
功效:清熱解暑、利水消腫、解毒。
適用證型:濕熱蘊膚型。
食用建議:可煮湯、炒食,冬瓜皮的利水作用更強。
金銀花
性味:甘、寒。
功效:清熱解毒、疏散風熱。
適用證型:濕熱蘊膚型,特別是紅腫灼熱明顯者。
食用建議:以茶代飲,或與其他藥食材煲湯。
健脾祛濕類
茯苓
性味:甘、淡、平。
功效:利水滲濕、健脾安神。
適用證型:脾虛濕蘊型。
食用建議:煲湯、煮粥,可與山藥、薏米等同用。
白朮
性味:苦、甘、溫。
功效: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、安胎。
適用證型:脾虛濕蘊型,特別是脾虛濕重者。
食用建議:煲湯、煮粥,常與茯苓、薏米等配伍。
山藥
性味:甘、平。
功效:健脾補肺、益腎固精、助消化。
適用證型:脾虛濕蘊型、血虛風燥型。
食用建議:煲湯、煮粥、蒸食或炒食,鮮品及乾品皆可。
養血潤燥類
當歸
性味:甘、辛、溫。
功效: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腸通便。
適用證型:血虛風燥型。
食用建議:用量小,煲湯時少量添加即可,不宜過多。
枸杞子
性味:甘、平。
功效:滋腎養肝、明目、潤肺。
適用證型:血虛風燥型、陰虛血燥型。
食用建議:泡茶、煲湯、煮粥,濕熱證慎用。
黑芝麻
性味:甘、平。
功效:養血滋陰、潤腸通便、烏髮明目。
適用證型:血虛風燥型、陰虛血燥型。
食用建議:生吃、炒熟、磨粉、煮粥。建議炒熟更易消化吸收。
核桃仁
性味:甘、溫。
功效:補腎益精、潤腸通便、溫肺定喘。
適用證型:血虛風燥型、陰虛血燥型,特別是皮膚乾燥者。
食用建議:生吃或炒熟,也可製成核桃粥、糊或糊塗。
滋陰潤燥類
百合
性味:甘、微苦、微寒。
功效:養陰潤肺、清心安神。
適用證型:陰虛血燥型,特別是有內熱症狀者。
食用建議:煲湯、燉肉、蒸食、煮粥,食療中用量可適當大些。
沙參
性味:甘、微苦、微寒。
功效:養陰清肺、益胃生津。
適用證型:陰虛血燥型,特別是有口乾咽燥者。
食用建議:煲湯,可與玉竹、百合同用。
玉竹
性味:甘、平、微寒。
功效:養陰潤燥、生津止渴。
適用證型:陰虛血燥型。
食用建議:煲湯,常與沙參、百合等同用。
銀耳(白木耳)
性味:甘、淡、平。
功效: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、養血滋陰。
適用證型:陰虛血燥型、血虛風燥型。
食用建議:煮粥、甜湯、羹,可加冰糖增強潤燥效果。
注意事項
- 上述藥食同源材料雖然在食療中常用,但仍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身證型的食材。
- 用量應適中,不宜過量或長期過度使用同一種藥食材。
- 個別體質可能對某些藥材有特殊反應,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生。
- 孕婦、兒童、老人及有慢性病者應更加慎重使用藥食材,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中醫食療湯水粥品推薦
以下是根據不同證型設計的食療方案,包括湯水和粥品。這些食譜均依據中醫理論設計,針對不同證型的特點,融合了藥食同源的理念。
濕熱蘊膚型食療方案
冬瓜綠豆薏米湯
材料:
冬瓜300克,綠豆50克,薏米30克,蓮子20克,少許鹽調味
製法:
1. 綠豆、薏米洗淨,提前浸泡1-2小時
2. 冬瓜去皮去瓤,切塊
3. 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全部材料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約45分鐘
4. 最後加少許鹽調味即可
功效:
清熱解毒,利水滲濕,消腫解暑。適合皮損紅腫熱痛、滲液較多的濕熱型濕疹患者。
赤小豆茯苓湯
材料:
赤小豆50克,茯苓15克,薏米30克,芡實15克,陳皮一小塊,少許鹽
製法:
1. 赤小豆、薏米洗淨,提前浸泡2小時
2. 茯苓、芡實洗淨,陳皮洗淨
3. 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所有材料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-1.5小時
4. 加少許鹽調味即可
功效:
清熱利濕,健脾滲水,解毒消腫。適合水腫明顯、小便短赤的濕熱型濕疹患者。
脾虛濕蘊型食療方案
健脾祛濕湯
材料:
山藥100克,茯苓15克,白朮10克,芡實15克,扁豆20克,紅棗5枚,少量生薑
製法:
1. 山藥去皮切塊,扁豆洗淨
2. 茯苓、白朮、芡實洗淨,紅棗去核
3. 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全部材料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約1小時
4. 可加入少許鹽或蜂蜜調味
功效:
健脾益氣,祛濕止瀉。適合脾虛濕盛、食慾不振、疲乏無力、大便溏薄的濕疹患者。
蓮藕山藥粥
材料:
鮮藕100克,山藥100克,粳米100克,紅棗5枚,冰糖適量
製法:
1. 鮮藕洗淨切片或切丁,山藥去皮切塊
2. 粳米洗淨,紅棗洗淨去核
3. 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和粳米,煮至米粒開花
4. 加入藕、山藥、紅棗,繼續煮至粥稠
5. 最後加入冰糖,攪拌均勻即可
功效:
健脾養胃,益氣補虛,利濕清熱。適合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的慢性濕疹患者。
血虛風燥/陰虛血燥型食療方案
沙參玉竹百合潤膚湯
材料:
沙參15克,玉竹15克,百合20克,銀耳10克,梨1個,冰糖適量
製法:
1. 銀耳提前用溫水泡發,撕成小朵
2. 沙參、玉竹、百合洗淨,梨切塊去核
3. 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沙參、玉竹、百合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約30分鐘
4. 加入銀耳、梨,繼續煮15-20分鐘
5. 加入冰糖調味即可
功效:
滋陰潤燥,養血生津。適合皮膚乾燥、脫屑、瘙癢劇烈、伴有口乾咽燥的陰虛血燥型濕疹患者。
黑芝麻核桃粥
材料:
黑芝麻30克,核桃仁30克,粳米100克,紅棗5枚,枸杞10克,冰糖適量
製法:
1. 黑芝麻洗淨,輕微炒香,核桃仁略微炒香備用
2. 粳米洗淨,紅棗洗淨去核,枸杞洗淨
3. 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和粳米,煮至米粒開花
4. 加入紅棗,繼續煮約10分鐘
5. 加入核桃仁、黑芝麻、枸杞,煮至粥稠
6. 最後加入冰糖調味即可
功效:
養血潤燥,滋陰補腎。適合皮膚乾燥、瘙癢、脫屑、面色暗淡無華的血虛風燥型濕疹患者。
飲品推薦
薏米茯苓茶
配方:薏米30克,茯苓15克,陳皮一小塊
製法:材料洗淨,加水煮沸後小火煮15分鐘即可
功效:健脾祛濕,利水消腫
適用:脾虛濕蘊型
金銀花菊花茶
配方:金銀花10克,菊花10克,甘草3克
製法:所有材料用沸水沖泡15分鐘即可
功效:清熱解毒,疏風散熱
適用:濕熱蘊膚型
枸杞桑葚茶
配方:枸杞子15克,桑葚15克,紅棗3枚
製法:材料洗淨,用沸水沖泡或小火煮10分鐘
功效:養血滋陰,潤燥止癢
適用:血虛風燥型
整體調護與注意事項
食療是輔助,不可盲目依賴
食療作為濕疹的輔助治療手段,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,但不能完全替代常規治療。濕疹患者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,將食療與中藥治療、外用藥膏、針灸等方法相結合,形成整體治療方案。
同時,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- 避免盲目相信單一食療方可根治濕疹的宣傳
- 遵循醫囑,定期復診,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
- 正確看待偶爾的食療反應,若有不適及時諮詢醫師
- 食療需要長期堅持,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見效
生活方式的全面調整
除了飲食調理外,全面的生活習慣調整對濕疹的控制也至關重要:
情緒管理
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波動過大。可通過太極、氣功、冥想等方式調節情緒,減輕壓力。
作息規律
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中醫認為「肝藏血」,睡眠不足會影響肝的藏血功能,進而加重濕疹症狀。
適度運動
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量運動,增強體質,促進氣血運行和代謝。但應避免過度出汗,以免刺激皮膚。
衣物選擇
選擇棉、麻等天然面料,寬鬆舒適,透氣性好。避免毛料、化纖等易引起刺激的材質。衣物清洗應使用溫和洗滌劑。
皮膚護理
使用溫水(不過熱)清洗皮膚,避免長時間浸泡。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清潔產品,沐浴後及時塗抹保濕產品鎖住水分。
結語與建議
中醫食療在濕疹治療中扮演著重要但輔助的角色。它通過「藥食同源」的方式,從內部調整身體機能,改善臟腑功能,平衡陰陽,最終達到祛邪扶正的效果。食療的最大優勢在於安全性高、副作用小、可長期堅持,特別適合慢性、反覆發作的濕疹患者作為長期調理手段。
然而,食療也存在見效較慢、需要個體化調整等特點。每個濕疹患者的證型、體質、階段各不相同,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食療方案。因此,建議患者:
- 尋求專業中醫師進行辨證,根據個人情況制定食療方案
- 保持耐心,堅持長期調理,不急於求成
- 結合藥物治療、外治法及生活方式調整,形成整體治療策略
- 定期隨訪,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食療方案
-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,預防濕疹復發
通過中醫整體觀念的指導,結合西醫的精準診斷,多管齊下,定能有效控制濕疹,提高生活質量。